8月11日晚21:20,《似是故人来》第四期于中国网、江苏卫视、爱奇艺同步播出。节目中,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特邀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伟平,水稻文化学者玄松南,带领观众走进以精耕细作为底色的农耕世界,一起蛙鸣鱼跃品稻香,稻花香里说丰年。
王晓辉(左)对话袁隆平(右)
节目中,王晓辉与袁隆平围绕杂交水稻最新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对青年人的寄语等方面展开探讨,对话中金句频出,引发公众思考。
“我们现在正在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
“中国的粮食问题基本解决,还没完全解决,口粮大概可以。”
“杂交水稻助力非洲解决粮食问题,也体现了咱们中国人的天下情怀。”
“对年轻人,有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灵感是事实经验追求去升华那么一种传统的一种思想火花。”
“机会宠爱有心人。”
去年,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在长沙举行,袁隆平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致辞上了热搜。《似是故人来》第四期节目中,袁隆平谦虚地说,自己英文不行,讲出来的是“Broken English”(破碎的英语)……除了英语达人,网上还有媒体称赞袁隆平是宠妻狂魔,本期节目也体现了这一点。谈到送给夫人的生日礼物,袁隆平开心地表示,带她一起去买了条项链。微博上部分网友说,这“神农氏夫妇”科学家的爱情,真是羡煞旁人啊。
杂交水稻,这项让袁隆平先生为之付出了毕生心力的事业,一次又一次刷新着水稻亩产的奇迹。在杂交水稻综合实验室,通过王晓辉与王伟平以及几位青年科学家的探讨、互动,观众们得以一窥那些为超级稻事业保驾护航的科研团队的日常。
王晓辉(右)对话王伟平(左)
同时,为更深入了解古老的稻作文化,探索其赋予中国人何种特质,王晓辉与玄松南在隆平水稻博物馆,围绕水稻种植发展脉络的三个重要节点(发现水稻实用性、发明江东犁、发展插秧和育秧技术)展开畅聊。
王晓辉(左)对话玄松南(右)
稻谷,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劳动力投入大。以稻作文化为重要代表的中国农耕文明,底色正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精耕细作,也阐述着中国人一种朴素的辩证思想:既顺应天时地利,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一碗米饭,看似普通,其中却凝结了自然的馈赠、祖先的智慧、农民的汗水,以及科学家的辛劳;一碗米饭,不仅有其本身的重量,更承载着厚重的中华历史和文明。
当然,中华文化地承万物,海纳百川。除了稻作,汉字、建筑、舞蹈、中医、武术……方方面面,都在不断丰富着中华文明的内涵。
8月18日晚21:20,中国网、江苏卫视、爱奇艺将同步播出《似是故人来》第五期。节目中,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将特邀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首都国医名师郝万山,一起走进神奇的中医文化世界,探索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生命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