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是博物馆的活力之源,而人才的培养是博物馆的核心。博物馆要推出更多更新的更适合于时代的文化产品,才能办得好,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农文旅相结合,就是发展我们的特色产业。随着大交通的开通,我们的旅游产业也会提档升级,会继续打造我们的精品民宿,吸引更多游客来我们天山堡旅游。
面对甲骨材质脆弱、全球散藏的困境,需以 AI、三维建模技术构建数字化平台,实现文物永久保存与学术研究的双重突破。
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不仅是各个民族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文物,要充分认识到它们的价值,想象它们有生命,这样才能让文物延年益寿,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共享文化大餐。
未来还将持续深化“追梦中华”品牌建设,吸引更多海外侨胞、国外机构、外国友人讲述中国、书写中国,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2023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开展了文旅惠民消费季、暖城七点半等系列文旅消费促进活动,吸引八方来客。 杜汇良代表就推动鄂尔多斯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林正佳代表表示,中国传统漆艺术有8000多年文脉,从唐代开始漆艺术传入日本及东南亚,后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享誉欧洲、东南亚各国,近代又因福州的脱胎漆器而享誉世界。
何买拉苏说,“把以前的艺术形式传承下来,在保证不变味的前提下,重新阐述给新的观众,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代乌兰牧骑人最应该去探索的一个命题,是我们这一代一个新的使命。”
近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国凤刺绣研究所技术总监莫元花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分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在保护传承方面的经验。
夏华代表建议,设立中华民族美学纹样数据库,推动民族手工艺国际化,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与形象标识。
中华民族进入新的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必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建设新文化必须立足于创造创新,但是创造创新,一定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
刘云志表示,用艺术这一人类共同情感的纽带来沟通,就是“用最简单最友好的方式传递文化交流的声音”,能够彰显中国开阔包容的胸怀,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
近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主席欧阳黔森接受中国网专访,围绕文艺工作者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贵州省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万事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屠红燕,她在采访中表示,中国丝绸要以核心技术和中华文化打造国际强势品牌,向世界讲好中国丝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