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包容性艺术在中国的新尝试

发布时间:2023-12-14 10:18:1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陆佳俊 | 责任编辑:姜一平

轻柔舒缓的音乐逐渐淡出,一盏盏镜前灯逐次亮起,穿着色彩明艳的七位“非专业演员”在墨镜、助行器、拐杖、手语翻译员的配合下用口语、中国手语、肢体动作表演的无障碍独白剧《突然间我消失了:中国/新加坡/英国‘d’之独白》于9月17日在北京市东城区南阳共享际化妆间上演。 

这是中国首部基于社会模式理念、身心障碍者主体性视角创作的无障碍独白剧,由英国剧作家凯特•欧莱莉(Kaite O’Reilly)编剧,中国戏剧导演陈然执导,中国独白部分由身身不息团队出品,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支持。 

七位“演员”均有过不同程度的残障经历,包括视力、听力、肢体和精神障碍。他们用五段对白诠释了身心障碍人士真实的故事和心声,展现了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对教育和就业平等的追求,以及对残障者权利的意识,引发了在场三十余位观众强烈的共鸣和热烈的反响。 

包容的艺术形式 

包容性艺术是一项全球新兴的艺术领域,相关作品通常由残障、少数群体艺术家及其他热爱这门艺术的健全人士共同参与创作,以戏剧、舞蹈、视觉艺术等形式呈现。残障艺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和起源,基于英国残障活动家迈克•奥利弗(Mike Oliver)在1983年首次提出的“残障的社会模式”理念,全球各地出现了不同群体、各具特色的相关剧团及艺术节。 

身身不息团队的创始人葛慧超从事过表演艺术领域媒体报道,也当过中国现代舞的制作人,她与包容性艺术结缘在2016年,当时她带领一个中国舞团在美国演出,偶然看到了一个残障艺术的演出现场,表演者都是残障人士,像雕塑一样十分静默地“注视”着观众。“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种形式的当代艺术表演,当时看了之后我就觉得挺震惊的。”葛慧超说。 

不同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对传统文化和集体美学的追求,包容性艺术更强调“主体性”的表达,由残障者、老年人、女性等群体自己讲述他们的故事,以他们独特的生命经验作为艺术及美学的探索方向。 

2019年,葛慧超创办了身身不息文化交流中心,通过身体研究、艺术交流、公共教育三个维度探索身体的时代能量和艺术的社会价值。同时,她和团队成员还创办了中国首个以包容性艺术为发展方向的非营利艺术节——星空艺术节,举办讲座、论坛、演出和作品放映,旨在以艺术连接不同群体,鼓励残障人士、老年人等边缘群体的主体性发声和创作,促进社会各方力量的合作和支持。 

成立初期,身身不息团队的主要工作是向中国介绍包容性艺术,并试图通过回溯全球包容性艺术相关历史和发展和以艺术关照社会两个角度探索这项艺术门类在中国的实践操作和发展模式。目前,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出现了一些公益机构,针对不同的少数群体制作了多种包容性艺术的舞台作品。 

“包容性艺术能够与中国的包容文化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相融合,不管这项艺术在中国会被如何命名,我们都希望以艺术的方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团结、包容和关怀。”葛慧超对本刊记者说。 

包容的戏剧创作 

在2021年第三届星空艺术节上,英国剧作家凯特•欧莱莉和知名剧场导演菲力普•萨睿立(Phillip Zarrilli)的作品《突然间我消失了……新加坡‘d’之独白》的视频版线下与中国观众见面。这是一部基于本地聋人和身心障碍者的真实体验,在英国和新加坡跨国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和虚构写作而成的独白剧。 

“这是一部非常感人而且有力量的作品,有身心障碍者主体性的表达,不是由非障碍人士去扮演,也不是揣测和臆想他们的生活。”葛慧超说。2022年初,身身不息团队启动了该剧中国独白部分的国际合作项目,尝试制作一部由中国身心障碍人士真实的生命经验所汇聚的戏剧作品。 

项目初期,编剧凯特•欧莱莉制作了一份三十多个问题的调查问卷,中方团队以视频、邮件、电话等方式收集了近八十位受访者真实的经历和心声。 

项目中期,由英国、新加坡和中国三方主创团队在线上组织身心障碍参与者进行表演工作坊的交流,带领他们通过肢体动作认识彼此,在屏幕前跟随音乐进行舞动,和故事接龙游戏的即兴戏剧创作。在此过程中,编剧凯特将初步创作的部分独白与参与者分享并尝试演绎,通过工作坊的交流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现状从而创作最终的独白剧本。 

2023年3月,主创团队与招募到的七位在北京的演员开始进行排练。由于参与的演员有不同程度的障碍,主创团队在排练及演出时最大程度地尝试建立一个相对无障碍的空间,提前熟悉场地周围的直梯、无障碍卫生间、地面平坦程度等,并使用微信、讯飞等软件提供的语音转文字等功能使交流更顺畅。 

林卓星是参与的演员之一,在排练休息时她会主动与导演沟通,当参与者同时说话时她佩戴的助听器会开启降噪模式,导致她听不清现场状况而很迷茫。在了解到这一隐形障碍后,在场的参与者便会尽量避免同时说话,有重要的信息也会尽量面对她去传达。“每个人的需求不太一样,从一开始我们就建立一个让大家感到安全的氛围,鼓励每个人直接表达出自己的需求,解决不了的情况大家一起协商。”导演陈然对本刊记者说。 

经过不到七天的排练,该剧于3月26日在北京朝阳大悦城进行了首演,两轮演出吸引到超过一百多位观众。许多观众表示这是第一次看到无障碍独白剧,感到非常惊喜,看到身心障碍群体能够得到平等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也了解到他们真实的生活处境。导演陈然印象最深的反馈来自一位小朋友,“他说他看到每个人都很不一样,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在英国的编剧凯特和新加坡的合作演员董家威在映后谈环节表达了对首演成功的祝贺,并十分开心能与中国的制作团队和参与者共同合作和交流。 

包容的身心成长 

迄今,该剧已成功进行了五次演出,为身心障碍人士提供了一个发声和表达的平台,演员和主创团队也经历了各自的成长。关士莲是一位肢体障碍者,刚参加排练的时候她十分社恐和怯场,担心自己的出行障碍、与他人的相处和登台的演出效果。在主创团队的鼓励和帮助下,她不再担心自己的出行和社交障碍,并且慢慢克服胆怯的心理,在每场演出中她不只是单纯把独白念出来,而是以她自己的方式用心表演并和观众交流。 

王怡明是一位听力障碍者,也是该剧的手语表演指导。第一届星空艺术节上提供的速录字幕和手语翻译等无障碍信息辅助给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让她享受其中。当看到身身不息团队发布该剧的项目招募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起初她不确定自己用手语的方式表达是否会被舞台和观众接纳,在制作人葛慧超的支持下,她感觉到了自己的使命,决心用手语的方式为聋人发声,并在独白中“同步”设计中国手语元素的肢体动作表达。 

“通过看每一个演员每一次的排练,每一次的登场,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成长。最终他们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变得更加爱自己,理解他人。在南阳剧场演出后,他们乐意积极地发言和分享他们的经历和看法,这就是我看到的最大变化。我很欣慰。”王怡明对本刊记者说。 

导演陈然也表示会将包容性艺术的理念纳入到她未来的创作中,“在无障碍剧场项目中我学习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障碍是一种光谱,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不同阶段、不同情形下都可能遇到‘障碍’。参与创作包容性作品,使我看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具有创造潜能的个体。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陈然向本刊表示。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本刊记者 陆佳俊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