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还原立体真实的“人” 北京人艺《杜甫》再现诗圣人生

发布时间:2023-10-18 10:11:4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秦金月 | 责任编辑:谢荣宇

中国网北京10月18日讯 (记者 秦金月)10月17日,由郭启宏编剧,冯远征导演,冯远征、杨明鑫、孙骁潇、孙星、张培、刘智扬、梁丹妮等主演的北京人艺历史大戏《杜甫》再次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

《杜甫》剧照(北京人艺供图)

作为近年来新创排的一部精品力作,《杜甫》以古典唯美的审美意境,诗化的叙事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断收获好评。今年该剧不仅迎来了第四轮演出,也入选“大戏看北京2023展演季”及“庆祝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创办40周年”活动,带观众一起走进一代诗圣的诗之江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恒久的魅力。

《杜甫》剧照(北京人艺供图)

《杜甫》由著名编剧郭启宏创作于2019年,是他继文人三部曲——《天之骄子》《李白》《知己》之后,再次将视角对准了文坛巨擘。经过历经近二十年,数易其稿的创作,成就了这出既有深厚历史积淀,又真实立体鲜活的“文人戏”。该剧选取了杜甫自“安史之乱”后到去世这段人生轨迹,集中展现了他仕途的坎坷,人生的颠沛流离,也描述了他与严武、高适、李白、苏涣等友人的相交与相离。让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个立体的、真实的“人”。舞台上没有更多地渲染杜甫人生中的苦难,而是展现他高洁的品格和伟大的精神。他既有普通人都会面对的内心的困顿、执拗,更有高远的理想境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将一个伟大诗人的一生搬上舞台,对北京人艺来说并不是第一次,但《杜甫》从剧本到导演、表演、舞美的体现,都在古典与现代、写实与写意间寻找到了新的审美表达,舞台上新的风格样式让它拥有了不同以往的气质与风格。

《杜甫》剧照(北京人艺供图)

从《望岳》《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一批观众熟悉的千古名篇,到严武、高适、李白等一批同样伟大的历史文化名家,《杜甫》带领观众一道穿越回了大唐时期,回到诗歌的世界。

“我们开始是从诗句中认识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心境,但随时人的经历丰富,会从这些诗句中产生更多关于人生的感悟。”导演兼主演冯远征介绍道,在这部作品创排初期,剧组用了12天时间将剧本通读24遍之后,才开始“下地”排练。“剧中有很多文言文,只有演员读懂了,才能传递出准确的意思。”冯远征表示,剧中有大量诗歌出现,他明确要求演员不要把诗念成诗,而要说成话。“两个人见面念诗,其实就是生活中两个人的对话,但这种对话又需要把诗歌韵律中的动作性演出来。”这样的表演,让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既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又富于历史剧独有的古典意蕴。

本剧结尾对杜甫人生定论的诗意表达,更代表着创作者的创作理念。“杜甫的定论,应该由他自己来做。诗之江湖,他给自己了一个人生礼遇。”冯远征如是说。

《杜甫》剧照(北京人艺供图)

经过四年打磨,《杜甫》迎来了新一轮的演出。在保留大部分原班人马的基础上,也有新的演员加入。在导演冯远征看来,新演员的加入也带来了新鲜的处理,对手戏上能够给予大家新的灵感,做出新的调整。演出场次的不断增加对剧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会去让角色更加丰满,刚开始演出时更多的是想怎么演他的痛苦、他的悲壮,现在更多的是演他的判断、他的思考,他的内心基点是什么,他为什么能够在此时此刻说起这首诗。从杜甫的内心来找到依据。”冯远征表示,剧中一批青年演员随着四年演出得到了成长,观众们会在新老结合的阵容中看到北京人艺不断的舞台传承。

该剧将上演至11月2日。

《杜甫》剧照(北京人艺供图)

《杜甫》剧照(北京人艺供图)

《杜甫》剧照(北京人艺供图)

《杜甫》剧照(北京人艺供图)

《杜甫》剧照(北京人艺供图)

《杜甫》剧照(北京人艺供图)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