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父亲的清贫与富有——清明时节一位军人对父亲的缅怀

发布时间:2023-04-04 13:40: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廖毅文 | 责任编辑:姜一平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倏忽之间,父亲离世后的第六个清明临近了。流走的光阴,承载了我们太多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使我常有一种“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人世几回伤心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痛楚与怆然。

经过岁月的打磨和时间的沉淀,我们在经历了心如刀绞、痛不欲生、潸然泪下、惘然若失的几个阶段后,父亲的音容笑貌不仅没有变得模糊,反而愈加清晰。他留存在我们记忆中的一件件往事、一句句话语、一个个细节,集合成了一份厚重的精神遗产,融入我们家族的基因谱系中,传承光大,将永久地影响和感召着后来人。

父亲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家境贫寒,兄弟五人,还有一位姐姐,靠爷爷微薄的收入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他15岁就开始自食其力,挑着担子谋生,但仍然是经常饥一顿饱一顿。仅有的一条单裤,白天出门时穿上,晚上叠起来当枕头;如果弄脏了,晚上洗好晾干,第二天继续穿。冬天没有棉鞋,只能穿着草鞋行走,特别是下雪天,双脚被冻得通红,最后生了冻疮,肿得好大,血水直流,但为了温饱,只得忍痛奔波。有一年的大雪天,为了生计,他走街串巷卖米耙。突然,不知从哪里窜出一条恶狗,把他的小腿咬得鲜血淋漓。在他的晚年,我给他洗脚时,那块伤疤还清晰可见。他对我说,爷爷去世时,他才16岁,家里连买口棺材的钱都没有,是他只身一人到县城找人赊了一口棺材,才把爷爷安葬好。直到解放后,他参加了工作,家里的生活才慢慢开始有了改善。

父亲为人正直,处事公道,表里如一。他从小教育我们做人要洁身自好,堂堂正正,珍惜名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小时候,他让我背诵并深刻理解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名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因父亲通情达理,对人真诚,又有文化,家里经常宾客盈门,也有人前来寻求帮助。有时,邻里乡亲发生矛盾纠纷,引起口角,也要请父亲评理,他总是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对弱者,他平等视之,心怀恻隐,扶危济难,鼎力相助。对恃强凌弱的主,他不卑不亢,公平公正,为弱者据理力争。但更多的时候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赢得人们的由衷信任与钦佩。我读初中时,有一次跟同学打架,不小心把同学的头打破了,但事情起因是同学惹是生非在先,我只是“正当防卫”。但父亲不管这些,明确告诉我,只要你在外打架惹事了,不论谁对谁非,回家就得受罚。他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条至理名言,经常拿着棍棒追得我们四处逃窜。他晚年的时候,我们经常揭他的“伤疤”,说小时候经常挨您的揍,下手那么重,您真下得了手,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来气。他意味深长而又不无得意地说,你们小时候那么淘气,我要不打,你们能成器吗?

父亲严于律己,生活简朴,乐善好施。不论是对远亲近邻,还是同事朋友,他都给予帮助。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他经常从为数不多的工资里,挤出一些钱来接济有困难的亲友,自己的生活却过得紧紧巴巴,很少添置衣物。香港回归时,我随手送给他的一块回归纪念表,他看得很珍贵,一直戴到去世。我读初中时,父亲有一副不值钱的墨镜,被我不小心摔碎了。他拿着摔坏的墨镜,去配镜片,墨镜修好后,他又使用了很多年。有一次,我探亲回家,看到家里有许多破旧物品还在使用。于是,趁父亲不在家时扔进了垃圾箱,准备添置一些新的物品。他回家看到后很是生气,批评我们不懂节省,花钱大手大脚,说破家值万贯。你们要是看不惯家里的旧东西,干脆把我这个老头子也一起扔掉算了?父亲的态度,让我们左右为难,只得把那些扔出去的旧东西又悄悄找了回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冬的一天,我家里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长期在农村住队的父亲,带着所在乡的一位村干部回城办事。那时的条件不像现在,遍地都有宾馆和招待所。办完事,吃完饭,见天色已晚,父亲就安排他在我家住下了。父亲对他十分热情,从衣柜里拿出崭新的被褥,让母亲给他收拾好床铺。父母工资不高,每月都把一家人的生活费放在钱夹里,塞在被褥中间。母亲铺床时,钱包随被褥带出,而未发现。当时钱包里除了一些粮票油票肉票布票之类的证券,还有十几元钱。翌日,天刚蒙蒙亮,这位村干部说有急事要赶回去,父母极力挽留他吃过早饭再走,他也不肯。客人走后,母亲收拾床铺时,突然想到了塞在被褥里的钱包,急忙寻找而不得,马上想到可能是被他顺走了。上世纪70年代,钱很值钱,三分钱就能吃一顿早餐,十几元钱可以解决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无奈之下,父亲只好给乡里打电话,请这位村干部回来后,给父亲回个电话。当乡里把父亲来电话的事转告他后,他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赶紧又返回我家,从兜里掏出钱包,涨红了脸对父亲说:“今天回村时走得急,忘了把昨晚顺便存放在口袋的钱包留下。看我这记性,差点酿成大错,让我抬不起头来,也无脸见您。”事后,我们群起而攻父亲引狼入室,他却哈哈一笑,说人都有忘事的时候,还为这位村干部守口如瓶。

父亲豁达大度,温厚包容,热情开朗。无论对朋友,还是同事,总是充满温暖与友善。我刚上高中时,看到父亲遇见熟人,总是主动打招呼,有时家里来了客人,也特别热情,时不时冷嘲热讽地揶揄他,对人过分热情,有失风度。但他总是不改,情绪好时哈哈一笑;有时把说急了,也会不高兴,但更多的是教育我们对人要真诚,不能虚情假意。父亲离世之后,人们经常向我谈起他的一些往事,表达对他的怀念。那一刻,仿佛父亲并未离去,就在身边笑盈盈地看着我。

我读高中时,父亲单位的一位同事来访。此人虚伪油滑,在单位口碑不好,很多人讨厌他,我也很烦他,于是给予冷眼,但父亲还是热情地接待了他,对他的所求给予帮助。这人离开后,我对父亲说,这样的人你还那么真心对待他,他一出门没准还说你的坏话呢?父亲严肃地对我们说,他怎么做,我们管不了,但我们要把人做好,要相信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我们把人做好了,真心对他好,没准他会受到触动,还会改变自己呢。如果你的善举能改变一些人,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父亲的话,我当时是记住了,但事后却成了耳边风。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曾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正是因为我性格耿直,嫉恶如仇,在后来的工作中走了不少弯路,也吃了不少亏,这是后话。

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个要求很严,从小教育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做栋梁之材,并循序渐进,为我们“修枝剪叶”。他说,成事者,欲先立志,再付出行动,才能成功。有了志向,努力才不会盲目,前进才有了动力。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他还向我们讲述了古今中外历史人物的励志故事,让我们学习借鉴。父亲非常注重我们的作风养成,无论是上学读书写作业,或是与同学交往,参加课外活动,他都非常关注,一旦发现有不好的行为,就对我们严加管教。我离开家乡,参军入伍后,父亲对我更是牵挂。在新兵连时,我几乎每个星期都能收到父亲的来信,他十分关切地询问我的学习训练和身体情况,嘱咐我要尊重领导,团结同志,苦练本领,做个好兵。我入党提干后,父亲很是欣慰,但他对我的教育却从未停止。有一年,我过生日,他说要送我件小礼物。当我打开包装后,竟是一面小圆镜。他的用意我很清楚,是要我经常照照镜子,洗洗脸,多反思自己的不足。尽管我对他这件“来者不善”的礼物,有点心理上的排斥,但还是勉强接受了。我想,父亲送我这个小圆镜,一定是他从我的身上发现了一些短板和问题,才想出这一招来提醒我谦虚谨慎,防微杜渐。2009年冬,他因患病来北京治疗期间,有时会从我的一些只言片语中,捕捉到一些不好的信息,便开导我要“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对待地位,做到德在人先,利在人后,坚守底线,不碰红线,清清白白,坦坦荡荡。他说,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德行在前志万里,信义为先诺千金。坚守一身浩然气,两袖清风最干净。父亲正直无私、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坚守底线的品格,对我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让我懂得“一日三省吾身,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道理。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父亲在过完83岁生日不久,就病倒了。这次,他病得很重。临终前,他对我们说:“我一生清贫,没什么财产留给你们。但古人说得好,子若强于我,要钱有何用,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若不如我,留钱有何用,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做人只有行得正,坐得端,站得直,才最安稳。”

著名作家梁晓声说过:“如果最亲的人去世了,最初你不会那么痛,因为你缓不过来。反而最难过的是在之后的时光里,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起他时。看见他曾经爱吃的美食,用过的杯子,鼻子一塞,泪流满面。想起他在该有多好,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的。失去亲人,最痛苦的不是失去的那一刻,而是日后想起他的美丽。”

欲孝人已远,欲见难上难。只在幽梦里,泪逢两茫然。父亲用他毕生最大的能力和关爱,培养教育我们追求卓越,坚毅勇敢,报效祖国,坦荡做人。每当想起父亲,就充满温暖和感动,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和勇气,从心中骤然升起,不断地激励我们志存高远,永保本色,永不懈怠,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抵达理想的彼岸。

父亲走了,他虽没给我们留下什么万贯家产,也没留下传家的珍藏,却留下了比物质更为珍贵的精神遗产。特别是他在经受了磨难与坎坷,饱尝了人情冷暖后,仍然用高洁的人格、丰厚的思想、坚强的意志、如竹的气节、善良的品性、朴实的作风,来教育和影响我们,彰显出他身上一种刻在骨子里的高贵,闪烁着灵魂的光芒。这是父亲留给我们最美好的回忆,也是一份弥足珍贵厚重的精神遗产。(廖毅文)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