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榴花盛开的仲夏时节,南北各地都已经感受到太阳的“热情”了,随着“阳气”的不断扩张,气温也随之持续升高,“夏天”的感受越来越强烈。此时,我们就迎来了“五月节”——端午佳节。
端午节,与春节、中秋、清明并称“四大传统节日”。端午吃粽子,这是我作为一个北方人对于端午的第一印象。稍长之后,知道之所以此日吃粽子,原来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再后来见闻日广,才发现端午节内涵之丰富,不逊于其它传统节日。
端午风俗有多么丰富?且看苏东坡在《六幺令·天中节》中所咏:“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你看,其中所涉及的端午风俗就有:虎符缠臂,门挂艾蒲,放风筝,包粽子,把酒豪饮,赛龙舟,吊屈原等。作家汪曾祺先生在《端午的鸭蛋》一文里记述端午风俗,则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其实,除此之外,还有浴兰汤、挂香囊、驱五毒、躲端午等各种有趣的习俗,足见端午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众所周知,中国有很多节庆日,每个节庆的习俗几乎各不相同。为何会出现端午节?为何端午有如此这般的习俗?
“节”意味着某种状态的临界点或关键点。我国的传统节日与西方的节日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节日要么来自宗教,要么是某种纪念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是自然与人文的“二重奏”。我们传统的节日,是自然节律的体现,同时又有深厚的人文意蕴。如果说过年关乎“追远”,清明关乎“慎终”,中秋关乎“团圆”,那么端午则关乎“健康”。可以说,中国人的节日,实际上与生老病死等密不可分。中国文化所推崇的“究天人之际”,通过传统节日便可以见其精神了。
端午,虽然不是节气,但是却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节日,它与节令有关,又缘起于某种民族信仰,加上因缘凑泊,被注入更多更丰富的内涵。
从天道的角度来看,有学者考证端午可能与古夏至有关。《礼记·月令》说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端午,时近仲夏,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瘴疠之气升腾,易致病,故此时须注意养生;而且自然界的蛇、蟾蜍、蝎子、壁虎和蜈蚣等“五毒”日渐活跃,威胁人们的健康。所以,古人把“五月”称之为“恶月”,又称“毒月”。《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这些所谓禁忌的由来,我们已经难以明了。但是,想必在兴起时,定有针对性。其实,关键还在于这个时令的特征。确实,我们普通人都能感受到天气的变化带给人的“恶”感。春天与初夏那种阴阳平衡、气温平和的状态一去不返,酷暑难耐的日子迫在眉睫,所谓“苦夏”马上要来啦。
再从人文的角度来看,端午的内涵更是丰富得多。首先是反映了人对健康的关注。欧阳修词中说端午:“菖蒲酒美清尊共。”陆游诗中说此日:“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皆良有以也。家家户户门口悬挂艾草和菖蒲,就是因为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具有杀菌作用。如果进而有艾灸,其发挥的作用就更大。人们身上佩戴香囊荷包,内装香草、朱砂、雄黄,外饰五毒图案,既有装饰功能,更具实用价值。根据中医的说法,这样的香囊可以起到清心、醒脑、提神的作用,还能驱瘴疫,祛瘟邪。对于饮雄黄酒,小时候看《新白娘子传奇》就了解,可以让虫蛇“现原形”,这就是古人认为虫蛇惧怕雄黄的缘故。清人《燕京岁时记》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其实,任何一种民俗在其诞生之时,都有其现实的背景、针对性的问题。端午节的如此种种风俗,皆是古人养生防疫的实用措施,是古人对五毒之类威胁的“破解”之法,这些破解之术,往往与古人的认识水平有关,因而有的非常科学,有的则近乎迷信。比如,据赵珩先生的考证,过去端午节从皇宫到民间,要唱一些特殊的剧目如《白蛇传》《斩五毒》,通过演戏来镇邪驱魔。但凡此种种,一旦形成风俗、传统,便具有了人文的意蕴,审美的趣味,其科学与否反而没有人深究了。
其次端午也代表着某种精神。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可能源自吴越人的“龙”的图腾崇拜。而我的学友孔维钊则考证认为,以击鼓呐喊、竞速竞技等内容为主的龙舟文化活动可能源自《周礼·秋官》中所记载的“壶涿氏”所掌管的官方治理水域、驱离毒虫的活动。当然,以上两种考证,都含有很大的推测成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并非一开始便与三闾大夫有关。纪念屈原,甚或包括有学者认为的纪念伍子胥、曹娥等等,都是端午节俗被不断附益、不断层累的结果。纪念屈原之所以成为端午的主色调,也与古代文人士大夫对屈原精神的高度张扬、不断鼓吹有关系。然而,即便如此,端午纪念屈原,乃是反映了中国人对屈原爱国精神的赞美,对其高洁人格的推崇。宋人刘克庄的“灵均标致高如许”的赞许,苏轼的“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的悲愤,元人舒頔的“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的慨叹等,共同绘就了这一精神图谱,濡染着中国人的生命底色。
其实,除了这种或实际、或高邈的价值与意义,端午风俗之中,也有一些纯粹的娱乐。比如斗草。“斗草”有“文斗”和“武斗”。“文斗”就是对花草名,女孩们采来百草,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谁采的草种多,对仗的水平高,坚持到最后,谁便赢。“武斗”可能是更原始的斗草形式,就是两手各捏住草径的两端,与对方的草交叉,各自向后使劲牵拉,谁的先断谁就输。宋代诗人范成大“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的诗句,便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斗草之后那种花草遍地狼藉的情状。
如今,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强度打乱了天道的节律,也造成了现代人的紧张与焦虑。人只要还是天地中人,就不能违逆天道,而应该追求过一种“合乎天道的生活”,否则就难有健康与幸福可言。同时,人也应该懂得“节日”的意义,“过节”当然可以放假旅游、享受美食、休闲放松,但那还只是表面的价值,更关键的是,亲身参与某种积淀千百年的传统仪式之中,能够让我们庸俗的日常,在某个时刻变得超凡脱俗、庄严神圣、非同寻常,意义感瞬间降临,身心灵获得超拔。
朋友,请记住,人生需要仪式感,生活离不开节日!端午佳节,不止吃粽子,还有更多有趣的风俗,等着你的体验!
(作者宋立林,字逸民。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教授,曲阜师范大学中华礼乐文明研究所所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本网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网立场。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