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卜辞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沿黄城市来说,既是光荣使命,又是重大责任。在文化保护传承上,济南提出要重点启动大辛庄国家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保护历史文物,盘活优秀历史文化,加快打造“文化济南”名片。
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的大辛庄遗址是海岱地区商文化最具典型性的遗址之一,随着考古发掘,尤其是商代甲骨文的发现引起学术界乃至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在大辛庄遗址的活动面上分布着14块卜甲和2块平整的石块,在这些卜甲中有一块带刻辞的龟腹甲尤为重要,现作为馆藏精品保存在山东大学博物馆内。
该卜甲为国家一级文物,残长18厘米、残宽10.7厘米,重72.8克,由4块甲片缀合而成,保存了右甲桥、前右甲、后右甲、尾右甲和尾左甲以及前左甲、后左甲的大部分。龟甲在使用前经过精细的处理,刮削痕迹明显,厚薄均匀,正反面均较光滑。钻、凿、灼均具备,钻凿排列规整。右甲桥中部偏下有一小穿孔,尾左甲近边缘处有一半圆形穿孔。
经“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教授等讨论、鉴定,认为这是一片完整的商代卜辞,形式上由兆辞、兆数和前辞组成,刻辞内容为卜辞,分布于前左右甲和后左右甲,左右对贞。其记述了当地统治者卜问“御祭”“温祭”和“徙”(出行)方面的内容,是对某位“母”进行祭祀占卜的记录,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武丁时期殷墟以外商代地方贵族祭祀和日常活动的文字信息。刻辞文字不论是甲骨修整、钻凿形态,还是字形、文法,都应与安阳殷墟卜辞属于同一系统。自1899年甲骨文发现以来,大辛庄甲骨卜辞是首次在商代都城以外地区发现的商代卜辞,被称为甲骨学史上具有界标意义的重大发现。
在商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从商王到平民的一切活动都普遍迷信上苍的意志来行事。在商朝宫廷里有一位地位极高的占卜官,在每次占卜完之后会将该事项的结果刻在甲骨上,这便是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文献记载,记载内容广泛,它与流沙坠简、敦煌文书一起被誉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考古学的三大发现。
甲骨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以甲骨文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大辛庄商代甲骨的发现对于拓展甲骨学已有的研究区域、研究内容具有重大的意义,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甲骨学科的发展壮大。其甲骨刻辞文字有助于推动夏商周三代文化的研究。
海岱地区的史前文化的发展高度及其在中国东方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中的典型意义,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而就殷商时期的海岱文化发展状况而言,大辛庄甲骨卜辞的发现能够补足此前海岱区与殷商文化比较中的缺项,解开殷商文化与该地区同时期文化的发展高度和相互关系的秘密。
从历次考古发掘可以确定,大辛庄遗址是以商代为主的大型遗址,从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骨器和甲骨文等遗物判断,该遗址是一处集居址、手工业作坊、礼仪中心和墓地于一体的大型商代遗址,充分说明大辛庄遗址是商王朝经略东方的统治中心,在商代前期后段至后期早段,为我国东方地区规格最高的一处遗址,在商代考古与历史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