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历时13年!我国古DNA首次揭示石峁古城人群的遗传来源与社会结构

发布时间:2025-11-27 15:38: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葛蕾 实习生刘婧 | 责任编辑:张静

中国网11月27日讯(记者葛蕾 实习生刘婧)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副所长介绍石峁遗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该研究以确凿遗传学证据证实石峁文化人群主体源于陕北仰韶晚期人群,最重要的是研究重建石峁古城内部横跨四代的家族谱系,清晰透视其以父系亲缘为核心构建社会等级的运行模式,为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组织范本。

石峁城垣结构图

石峁遗址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苏沙漠的交界带,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其复杂的城防布局、多元的祭祀遗迹与高等级的文物遗存,展现出典型的早期国家形态与高度的社会复杂化程度。然而,关于该遗址及相关文化人群的遗传来源,与周边黄河流域、草原人群之间的联系及其采取的社会组织形式等科学问题长期处于争议。

皇城台墓地相对位置

为解答这些谜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科研团队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历时13年,对来自石峁遗址、周边遗址及晋南地区共169例古代人骨样本展开大规模、高分辨率的核基因组研究。

本地遗传连续:石峁人群的多元遗传构成

M13壁龛出土陶明器

M13壁龛出土陶明器

石峁古城以皇城台为核心,构建起包括内城、外城的两重城垣,并与周边寨山等卫星城或卫星聚落,形成一个具共同文化面貌和清晰社会层级的庞大聚落体系(石峁文化)。

石峁文化人群的来源基于覆盖石峁古城及周边及晋南多处聚落人群的144例核基因组分析揭示,无论是来自石峁古城皇城台(宫城)、内城和外城的不同等级人群,还是来自周边卫星聚落的人群,其主体人群的遗传成分高度一致,均和陕北本地仰韶晚期人群(以五庄果墚遗址人群为代表)相同。

这些结果强有力地支持了石峁文化人群本地遗传的连续性,表明石峁文化的深厚本土根基。

农牧交融地带:穿越黄河与草原的人群迁徙与交流

鹰纹玉钺(正面)

鹰纹玉钺(背面)

石峁古城作为地处农牧交错地带的核心都邑,尽管其人群主体源自本地,其代表的石峁文化显示出与周边地区考古文化间的密切联系,如石峁遗址出土的陶器与中原地区晋南陶寺文化类型高度相似,青铜遗存及冶金技术与欧亚草原多有联系,石人雕像与南西伯利亚的奥库涅夫文化可能存在关联,发现的鳄鱼骨板可能来自长江流域文化。石峁文化人群在形成过程中,是否和周边地区这些古人群发生互动与交流?古基因组学证据在此给出相应的答案。

研究发现,石峁文化与相关人群呈现出“主干清晰、多元交融”的动态形成过程,以本地仰韶人群为稳定的遗传主干,同时与中原、草原和南方的农牧业人群保持着不同程度、长期的互动交流,为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早期演进提供了关键实证。

父权主导社会:多元殉葬形式下的亲缘关系与社会制度


鹰纹玉钺纹饰线图

石峁古城中多元的殉葬形式,包括公共仪式的“头骨坑”和贵族墓葬的殉人现象,都反映出其社会存在显著的阶层分化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研究发现,石峁古城不同区域被“杀戮”的人祭祀或墓葬里的殉葬人群存在着明显区分的性别偏好,外城东门“头骨坑”内以男性为主,而高规格贵族或精英阶层殉葬人群均以女性为主。研究还发现,在石峁文化较高社会地位的家族中,近亲婚配可能被有意识的规避或较为少见。

通过对石峁皇城台、韩家圪旦及其卫星城寨山的墓主间进行进一步的亲缘关系分析,研究构建起横跨高达四代的家族谱系,这些谱系中的主要建立者均为地位较高男性墓主,且男性墓主的配偶来自不同生物学家族。同时,在目前检测的所有石峁文化遗址中,父系的Y染色体单倍型结构较为单一,而母系的线粒体单倍型高度多样。此外,寨山的墓葬空间布局和家庭关系也支持了潜在的父系为主导的居住体系。

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强多学科合作,发挥科技考古支撑作用,不断深化中华文明起源研究。

供图:国家文物局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010-88824983   姜先生   电子邮箱:jiangyp@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