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薪火相传:赓续准格尔旗红色血脉 | 德厚流光准格尔红色纪行

发布时间:2025-10-10 10:12:3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姜一平

内蒙古准格尔旗地处晋陕蒙三省交界,这里的自然风光壮美辽阔,人文底蕴深厚多彩,更承载着光荣悠久的红色历史,涌现出无数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跟随《德厚流光·准格尔红色纪行》的脚步,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感受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信仰铸就的不朽传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铿锵的誓言在准能中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回荡,党员们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重忆入党初心。基地以“绿色准能·红色使命”为主题,将百年建党历史与矿区发展脉络深度融合,成为集红色教育、党性锻炼、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基地。自2021年正式投用以来,这里已累计接待各级党员干部近30万人次,通过沉浸式展陈和生态化场景,让参观者深切感受到几代人为新中国建设付出的生命与鲜血,更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在城市的另一端,一座安静而庄严的红色历史展览馆内,两位特殊的老兵正在向后辈讲述峥嵘岁月,他们的到来让岁月的故事有了温度。

67岁的韩召润,党龄43年,曾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7集团军通信连的连长,1986至1988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他生命里最深刻的烙印。“1987年4月22号,战斗打得正烈,通往四营的电缆被炸断了。”老人的声音陡然凝重,“我在指挥部接了电话,撂下就喊‘共产党员跟我来’!”没有强迫,没有犹豫,他带着党员战士冲出猫耳洞,趴在满是碎石的阵地上找断点。突然,炮弹的呼啸声逼近,“卧倒!”他大喊着扑在战士身上,三发炮弹在五六米外爆炸,弹片砸在钢盔上的钝响,他至今记得清晰。那天,三位19岁的战友——河南籍、江苏籍、山西籍的战士,永远倒在了边疆的阵地上。

比韩召润的记忆更久远的,是94岁抗美援朝老兵郅爱的“鸭绿江记忆”。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郅老情不自禁唱起当年的战歌,眼中闪烁着泪光。6岁失去双亲、讨饭长大的他,16岁时穿上军装,1951年主动报名跨过鸭绿江。心里就一个念头“党给了我暖衣饱饭,我要保卫家乡”。拂晓时分与美军的第一战,炮兵班七八个战友倒在炸弹下,他腹部、腿部粉碎性骨折,却凭着党员的信念继续战斗;三八线的寒冬里,一把炒面就着雪咽下,眼睁睁看着步兵战士冻僵在雪地里,眼睛仍盯着敌人的方向;上甘岭战役中,他在喀秋莎部队里,看着一个个“黄继光”冲向碉堡,“十几个枪眼也挡不住他们冲锋的脚步”。如今他珍藏着70多年前的相册,黑白照片上的战友穿着破旧军装,却亮着最坚定的眼神——这是他从朝鲜带回来的念想,也是给儿孙最珍贵的遗产。

红色的基因,早已在血脉里传承。郅爱的儿子郅永清,从小听着父亲的战斗故事长大,“没有他们浴血奋战,哪有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孙子郅凯更是循着爷爷的脚步参了军。三代人站在历史照片前,仿佛跨越时空的接力,将“亲历者、建设者、传承人”的身份紧紧相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英雄是最亮的坐标。韩召润、郅爱三代人的故事,不是尘封的档案,是准格尔旗土地上最动人的歌谣;他们的信仰,不是遥远的传说,是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力量。

精神之光照亮煤海之变,红色血脉与绿色未来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未来的准格尔旗,必将继续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把人民的梦想照进这片广袤而充满希望的现实。

出品人:高岸明

总监制:王晓辉

总策划:韩燕 薛立胜

制片人:裴永耀 蔚力

策划:任艳华 王水泉 张芃芃

监制:王水泉 周勋 张芃芃 郑伟

导演:郑伟 龚小磊

主持人:赵起超

制片:蒋陈南杰

摄像:李春浩 刘逸轩

航拍:蒋陈南杰

跟机:王俊胜

剪辑:顾钧予 刘泽敖 王肇鹏

调色:刘逸轩

混音:康凯

视觉:郑伟 王瑞娜 李晶 王冠初 遇翔

推文:张芃芃 曹川川 郭佳欣(实习)

协制:郝芹 李蕾 海兰 杨刚 高宗煜

推广:孟超 李昭 姜壹平 苏向东 丁素云 王雁青 葛蕾 秦金月 张静

制片顾问:孟宪宇 许浩成

专家顾问:聂鹏举 杨玉铭 韩仲成

本期推文作者:郭佳欣(实习)

节目承制:上海共同映画文化有限公司

出品方:

中共准格尔旗委员会宣传部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中国网文化发展中心

准格尔旗融媒体中心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010-88824983   姜先生   电子邮箱:jiangyp@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