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走进威海“冠军企业”:技术创新解码山东制造的硬核实力

发布时间:2025-09-11 22:42:2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秦金月 | 责任编辑:张静

中国网9月11日讯(记者 秦金月)9月的黄海之滨,秋高气爽,在山东省威海市崮山镇皂北湾的招商局工业集团威海船舶有限公司厂区,两座10万吨级船坞内一片繁忙景象。

中国网记者在厂区的设计中心里看到,面前的3D一体化大屏上,一艘高端客滚船的数字模型正在实时更新,设计人员轻点鼠标,就能完成船体结构的精准调整。

这种科技感十足的场景,在招商局工业集团威海船舶有限公司却十分的日常。这座现代化船厂创造了一个行业奇迹——将高端客滚船的平均坞期从五年前的 200多天缩短到如今的不足百天,稳稳占据全球细分市场订单第一的宝座。

以招商局工业集团威海船舶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山东省一批崛起的“冠军企业”,技术创新成为刻在它们骨子里的基因。

9月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指导,山东省委网信办、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威海市委网信办、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齐鲁网·闪电新闻承办的“高质量发展中国行——冠军制造 工赋山东”网评引导活动启动仪式在威海举行。来自中央重点网络新闻媒体、山东省主要网络新闻媒体的记者以及网络文明伙伴、正能量网络名人、网评员代表等,在4天时间内走进威海、潍坊、滨州、济南,深入挖掘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

在威海,记者们先后来到威高集团,威海天力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和招商局工业集团威海船舶有限公司参观。这4家代表企业,正是威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2024年,威海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到29%,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以技术突破与智能制造为双轮驱动,践行着“冠军制造 工赋山东”的发展理念。

威高集团:技术创新力保“微米级精度”

走进威高集团注射器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高速运转的自动化生产线和精准的 AI视觉检测系统代替了传统的人工劳动。AI的准确性和高效率使得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每一支注射器都要历经上百项严苛检测:从针管的直线度、针尖的锋利度,到玻璃管的气密性,哪怕是微米级的微小瑕疵,都逃不过AI系统的“火眼金睛”。

威高集团的负责人介绍,“我们的输液器成品一次校验合格率平均达 99.9999%——这意味着每百万支产品中,不合格品数量不超过1支。”

依托高清视频拍照比对技术,AI系统能精准识别注射器内的微米级杂质,自动剔除不良品,为产品质量的极致稳定筑起防线。

这样的智能化改造不仅守住了质量底线,更推动产能实现跨越式增长。作为威高产量最大的产品之一,注射器年产量从智能化改造前的不到 10亿支飙升至2024年的20多亿支,目前平均每天可生产600多万支,相当于为全球每10人提供一支威高制造的注射器。据介绍,未来威高的目标是实现年产30亿支,效率还将再翻一番。

威高集团开发的器官运输保温箱(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

威高曾做出坚定承诺:“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将销售总收入的10%用于研发攻关”。2024年,集团研发费用达6.3亿元,同比增长5%,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提升至4.8%。全年新获产品注册证150项,专利127项,正在申请的专利达147项。LONG系列麻醉机成功取证上市,麻醉相关耗材有望放量增长,麻醉科整体解决方案也即将快速落地。

威高集团打造的数字化手术室样板间(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壮大,威高从生产一次性输液器起步,如今已成长为国内品种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医疗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其心脏支架等核心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血液净化产品更跻身全球市场占有率前三。

目前,以威高为龙头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已汇聚 200余家配套企业,本地配套率超70%,成功构建起“链主引领、梯队协同、共生共荣”的良性产业生态。这种“聚链成群”的效应,不仅大幅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更显著提升了整个产业的创新效率。

威高集团打造的重症监护病房样板间(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

招商局威海船厂:技术革新是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良性的产业生态同样在招商局工业集团威海船舶有限公司的整体业务中有所体现。以招商局工业为引领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到总装建造的完整产业链。

船厂的负责人向记者们介绍,“技术革新是我们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21年,公司联合多所科研院校承担了为期三年的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高端客滚船高效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将3D一体化设计技术运用到船舶建造中,成功破解了业界长期以来上下游数据格式不能互通、2D与3D设计无法实现一体化的难题,使生产设计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招商局威海船厂的码头之一(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

此外,公司研发的气泡减阻项目已进入第 3期试验,通过在船底部形成气膜,可降低船舶水阻力,使燃油消耗每年节省5%到8%,真正实现了节能环保降碳。更具前瞻性的是,公司正在设计并建造电池动力的高端客滚船,建成后将实现零污染排放乃至负排放,引领全球船舶绿色发展新趋势。

这些技术创新带来的直接成果是市场认可度的不断提升。凭借 3D一体化设计技术和绿色创新的双轮驱动,招商局威海船厂不仅将高端客滚船的建造周期大幅缩短,更拿下了全球细分市场订单第一的宝座。

招商局威海船厂的船舶(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

据介绍,招商局工业集团威海船舶目前拥有150余项技术专利,参编7项国家标准,其技术成果入选交通运输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正是这种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让企业突破“卡脖子”难题,掌握发展主动权。

以招商工业威海船厂建造的高端客滚船为例,船体融合了国际领先的环保与网络技术。中国网记者在船厂打造的客船内部样板间里真切体会到了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展现出的高度自动化特征和豪华装修风格。船内设施不亚于豪华邮轮的配置,超市商店、酒吧、桑拿健身、游戏室、贵宾休息室、儿童乐园、餐厅、咖啡厅等一应俱全,为乘客提供了集旅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理想场所。

客船内部样板间(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

威海广泰:自主研发 领跑行业

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在电动化产品领域的深耕细作,让这家企业受益匪浅。

“2024年我们空港地面设备出口金额达10亿元,是两年前的7.7倍。”企业的负责人介绍说。这一惊人增长的背后,是威海广泰深耕空港设备领域30余年的成果。作为全球唯一一家能为一座机场、一架飞机配齐所有空港装备的制造商,威海广泰的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12种装备世界首创,29种填补行业空白。作为行业唯一拥有国家空港地面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威海广泰已获专利 1000余项,参与起草或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2项。技术壁垒的突破,源于对研发的极致投入,始终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坚实底气。

以威海广泰自主研发的大载重、长航时混动无人旋翼机和纵列双旋翼直升机为例,这两种机型可配套地面保障装备及机载任务设备,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空地一体”解决方案。其中,最新上市的“瑶光”消防旋翼无人机以最大90公斤载重惊艳业界,可背负干粉罐直击石化火场核心,也能牵引消防水带进行泡沫覆盖灭火,叠加全向避障、状态感知等“黑科技”,有效破解高危环境救援难题。

“瑶光”消防旋翼无人机(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

公司负责人表示,“近几年我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产品性能及交货期等综合优势日益凸显,才取得了海外客户特别是全球顶级国际地服公司和租赁公司的认可。”据介绍,2024年,威海广泰空港装备境外销售额大涨82.90%,国际订单达10.4亿元,同比增长67%。公司产品服务的国家和地区已增长至100多个,服务的机场超过1000个,实现了从“设备输出”到“标准输出”的跨越。与此同时,国内订单也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24年达10.6亿元,同比增长68%,展现出国内外市场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以质取胜”的发展理念,让威海广泰在30多年间逐步成长为向全球输出全系列产品和系统性解决方案的行业领跑者。

正在作业的消防机器人(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

威海天力电源:“专精特新”的电源技术创新者

成立于 2005年的威海天力电源,专注于汽车及工业级电源、电控部品及系统集成领域,提供从设计、制造到产品管理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公司先后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还承担了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威海天力电源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直流变换器刚刚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首件套电子产品名单,它能为商用车提供稳定高效的电能转换,已在吉利等头部商用车厂商实现批量应用。企业负责人介绍,“首件套电子产品是指通过自有技术创新首次研制成功,在规格、性能、技术参数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的产品。”这一认定不仅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肯定,更是威海天力作为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19年认定)技术实力的最佳佐证。

威海天力电源的工厂车间(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

2024年8月,公司承担的“面向电子信息行业生产管控及供应链管理关键环节的AI大模型应用”项目顺利通过山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项目验收。通过该项目,公司建成了数据中台和EQMS质量管控系统,实现了生产管控和供应链管理的智能化升级。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将数据流与业务流深度融合,实现研发周期缩短30%,生产效率提升35%,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9.95%以上。

从 2011年研发成功电压自适应大功率充电器,解决不同国家电压标准差异带来的使用难题,到如今在商用车直流变换技术领域的突破,威海天力电源始终坚持“围绕车载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开展技术攻关与自主创新”。这种“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正是威海制造业培育单项冠军的典型模式。

威海天力电源的工厂车间(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

作为拥有全部 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山东的工业实力体现在一批“冠军企业”的崛起上。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显示,山东以23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威海在全省首创专精特新企业加速中心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13家、省级78家,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6个。这些数据背后,是威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个个“冠军企业”的诞生,背后正是山东制造业的“冠军密码”——不在规模上盲目扩张,而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通过持续技术创新构建起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工赋山东”正以技术创新为引擎,驱动山东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010-88824983   姜先生   电子邮箱:jiangyp@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