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下午,暨南大学“四海非遗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开班仪式暨非遗保护与传承跨界交流研讨会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校友楼三层四海艺术空间隆重举行。来自各界的多位专家学者与暨南大学120名港澳台侨学子齐聚一堂,共话非遗传承与创新。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亮点纷呈,为非遗保护与国际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本次活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致公党广东省委文化与体育委员会、广东侨界青年联合会指导,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主办,广州工艺美术协会、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和广东天博国际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协办。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彧、广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副处长康天东、暨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吴青等参加了活动。
凝聚力量:开班仪式开启传承新篇章
暨南大学“四海非遗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是由该校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主导,召集在校自愿报名的120名港澳台侨外招学生,通过为期半年左右的讲座、研习、参观、调研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接触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努力培养他们成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具备一定非遗知识并能在将来学习生活中的中国非遗文化自觉传承传播者。
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彧强调,暨南大学始终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此次培养计划将为非遗保护注入新的学术力量与青年活力。广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副处长康天东表示,非遗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传承非遗需要更多青年人的参与和跨界创新的探索。
现场举行了项目顾问与导师的聘书颁发仪式,并为学员代表授牌。来自中国香港的谭美恩同学在代表学员发言中表示,能够参与这一计划倍感荣幸,将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文化之美,推动非遗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观点碰撞:跨界对话激发传承新路径
随后举行的非遗保护与传承跨界交流研讨会,涵盖四大主题,邀请到非遗传承人、文化机构负责人及学界专家同台交流,展开多维度的思想碰撞。
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教授以《让遗产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途径》为题作主旨演讲,阐述了非遗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意义。她指出,“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文化根基,而非遗正是中国故事的重要承载者。”
圆桌论坛围绕“非遗传承与创新”“非遗的现代传承与国际传播”“非遗的跨界融合”“非遗与青年传承”四个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叶志海主持了“非遗传承与创新”板块,广州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中心产业研究部部长蔡泽斌、广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梁伙权等嘉宾分享了非遗项目在产业化发展和年轻化传播中的经验与挑战。
“现代传承与国际传播”环节则聚焦如何让岭南非遗走向国际,由广东省非遗促进会理事、广州文志协副主席梁焯权主持。他在开场中提到,非遗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通过国际化的语言和形式进行传播,“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随后,广东省影视文化促进会会长陈穗生、国家级评茶师孔源等嘉宾围绕国际传播的路径展开讨论,提出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影视作品等手段,让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焕发新生机。
在“跨界融合”主题中,广东公共文化促进会会长高侠强调了“跨界”对于非遗发展的重要性,“跨界融合不是割裂传统,而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来自广绣、榄雕、蔡李佛拳等项目的传承人纷纷探讨传统手工艺如何与现代设计、数字化技术结合,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分享跨界融合的实践经验,为非遗技艺的现代化应用拓展了新的可能性。
最后,暨南大学青年教师刘渌璐博士主持了“非遗与青年传承”板块,将话题聚焦在年轻一代的力量上。学员代表张景乐、洪凯薇表示,他们希望通过创新手段让非遗更接地气,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这些“沉睡的瑰宝”。
传承不息:跨界融合焕发非遗新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跨界融合是非遗创新的未来方向。本次研讨会让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非遗需要在保持文化根脉的同时拥抱新时代,通过与数字化、文创、旅游等产业结合,为传统技艺注入新鲜血液。“四海非遗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在未来的道路上,各界携手共进,让非遗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更夺目的光彩。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