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全国“乡村阅读榜样”周光俊:让书香溢满农家书屋

发布时间:2024-12-30 10:50:08 | 来源:清镇市融媒体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姜一平

“百亩田、万卷书、栽青松、种绿竹、琴三弄、酒一壶,半作农夫半作儒,非是仙家非是佛。”这是清代北京翰林院王人阁大学士在文昌宫为卫城亲笔题的诗词,数百年来,卫城人一直延续着这种特有的耕读文化。

古镇边上的“耕读书屋”,门前白色石桥,溪水潺潺,右邻百米青山。据书屋主人周光俊介绍,之所以将其命名为“耕读书屋”,缘于祖上教导要“以耕读为主业”。老周原来是卫城的“老革命”,开办这个享誉十里八乡的书屋已经半个世纪了。每到周末、寒暑假,来看书、查资料、听讲座的人可不少。

耕读书屋创办者周光俊:当时农村看书比较困难,我买了一些书,觉得拿来存封起没有意义。我就把这个书整理上架,无偿的借给老百姓看。当时的书屋面积也不大,可能只有十七八个平方。

随着条件的改善,书屋的藏书日渐增多,目前已拥有各类图书和杂志两万多册。书架上1981年《人民文学》1至6期,虽然已经染上岁月的昏黄,但页码完整、字迹清晰,有的书籍还按时间顺序备码放得整整齐齐,而杂志只是老周这些年收藏的一小部分。这些年,老周东奔西走“淘”回来的《资治通鉴》《全明文》《水经注校证》《清八大名家词集》《唐才子传》《颜氏家训》等等名家名作,只要你能说出书名,在“耕读书屋”都能找到,这里俨然是一座文学宝库。

耕读书屋创办者周光俊:办书屋期间,很多老百姓都来看书。那个时候文化生活比较枯燥。(以前)外出打工,除了家用以外,剩余的钱我都是拿来买书。每一次回来我都是买书回来,我的孩子们还以为我要给他们买什么好吃的东西,我一回来都是书,他们很失望,后来他们习以为常以后,带动我一家人都喜欢学习,也很支持我办这个书屋。

几十年来,老周以书为伴。因为藏书多、环境好、配套设施齐全,贵州省诗词学会、贵州省散文学会经常到他的“耕读书屋”搞活动,省散文学会的、清镇市作协的创作基地也相继落户到这里。2005年,贵州省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周光俊“书香人家”称号;2008年3月,贵阳市“学习型家庭”荣誉称号和清镇市“学习型家庭”荣誉称号再度落户“耕读书屋”,老周的“耕读书屋”从一间简陋的茅草屋,变成了宽敞明亮的一层小楼。

耕读书屋创办者周光俊:我们家是书香人家,我的祖上、父辈他们都有文化,深受家庭的教育。自己有文化还不行,要把文化传播于社会、把知识传播于社会,让更多的人都有文化。

而对于老周来说,耕读书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传承文化的一个支点,更是弘扬中华文化、书香精神的开始。

(左起第九位:周光俊)

今年10月15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主办的2021“新时代乡村阅读盛典”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的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举行。此次活动由农民日报社承办,活动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得到了各地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一批热爱阅读、热心公益、引领乡风文明的乡村阅读榜样涌现出来,最终经各地推荐和阅读领域资深专家评审,18位“乡村阅读榜样”脱颖而出,已经70岁高龄的周光俊就是其中之一。

“很意外、也很激动惊喜,这是对我的一个更大的激励和鼓励。”周光俊手拿由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联合颁发的“乡村阅读榜样”荣誉证书激动地说。

守一方故土,承载诗和远方。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带动更多的农民群众培养阅读习惯,以榜样的力量感染、鼓舞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爱上阅读。新时代的今天,不仅仅是周光俊,还有更多的“读书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营造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乡村文化氛围,为建设书香乡村、助力新型农民培养贡献了力量,让乡村阅读之风在祖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来源:清镇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王艳妮

编辑:杨阿敏

编审:干江沄

审核发布:谭成福 张红枫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