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善:通过文化交流寻找精神和情感深处的共性
电影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强大助力。
乌尔善导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中国电影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交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乌尔善参加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明互鉴:相互尊重与合作发展”平行论坛圆桌对话现场图 主办方供图
中国网:《封神》是中国人的神话故事,体现的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情感价值和道德观,您如何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看懂这个故事?
乌尔善:《封神》第一部是9月14日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上映的,我也特别关注海外观众的反应,看到了很多观众给我留言,通过微博或者其他社交平台@我。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就是把最有魅力的中国故事用当代的电影技术和现代的观念做重新阐释,打造高质量的中国电影。
我觉得不用刻意去划分中国观众还是海外观众,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面,拥有不同的历史和不同的语言环境。但是人类的情感共性大于差异,我们可以通过文化交流寻找精神和情感深处的共性。我一直特别喜欢的一句话:“文明和文化是不同的。文明使所有的地方所有的民族越来越相似。” 我们在电影创作的时候,既基于中国的故事也在寻找人类共同的情感。像《封神》三部曲,电影素材虽然来自于中国最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这个故事包含三千多年前中国真实历史,又有天马行空的东方想象力。在这个故事里面,还有对亲情、家庭、父子关系方面的讨论,这些东西可以跨越文化的差异,能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可以感同身受,引发与更多的人交流和共鸣。
中国网:《封神》系列电影中展现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您对中国电影带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什么样的见解和看法?
乌尔善: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的故事,我们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有更多了解,对中华传统文化在提炼整理中重新表达,用当代的技术和新的观念去讲述中华传统故事,让更多的观众能够看懂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中国有大量经典的神话故事,有非常多的文化瑰宝,包括传统艺术以及有美学成就的艺术作品,这些素材都是中国电影可以利用的拍摄素材,都可以给全球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我觉得,在梳理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借助新的技术,探索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既可以有效提升中国电影的内涵,又可通过电影载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封神》做的就是这样一种探索。
中国网:《封神》系列电影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西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乌尔善:《封神》系列电影也可以说就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的产物。这部电影里面既有中国经典的神话故事,同时所应用的电影技术又是国际化的,我们的创作团队来自21个国家,从团队的角度来看国际合作是比较充分的。
比如,我们的视效总监就是曾经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道格拉斯 汉斯 史密斯。2016年,我就请他来中国,跟我们的编剧和演职人员一起,去山西、陕西、河南开展了一个月的考察。在山西走访了永乐宫、玉皇庙等地,看壁画和彩塑,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形态,在陕西宝鸡参观青铜器博物馆了解商周的文化,还专门去河南殷墟了解殷商的文化。之后我们跟他讨论,如何把这些视觉元素变成电影里面栩栩如生的数字角色(雷震子,墨麒麟等),这些形象之前在中国电影里面很少被表现出来。我觉得塑造中华传统历史神话人物形象首先要理解中国的历史,理解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成就,通过实地了解,把自身的感悟运用在视效创作里面。道格拉斯 汉斯 史密斯也将在考察中所见所感的中国古典元素以及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加入到数字角色创作和视觉效果展现中,一方面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兼顾了海外受众的审美视角。
任何的文化都是因为相互交流而不断发展进步的,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大家共享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对共同的情感价值产生共鸣,我觉得这是最有意义的一个事情。
中国网:您下一步筹备的电影是什么题材?
乌尔善:接下来要将《封神》第二部和第三部做完,第二部尽力争取明年暑期上映,已经计划开发新的电影项目是《郑和下西洋》系列。
郑和下西洋是中外交流史上一件非常意义的事件,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课本里面都讲过。我真的去接触这个题材的时候,发现这里面有许多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在几百年前,中国就能够建造起长150米的巨型木帆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而且郑和远航所经历的这一切,无论是一次海洋冒险,还是在航海中与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都非常伟大。所以,我特别希望将这个故事通过电影的方式来展现,我们会把它做成海洋奇幻冒险类型的中国电影,这个过程同样也会有非常多的国际合作。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