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新中国第一枚国印诞生记

发布时间: 2021-05-14 09:03:39 | 来源: 光明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秦金月

新中国第一枚国印诞生记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1949年9月30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新中国创建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内领导国家政权,是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是行使国家权力时钤印公文的凭证信物,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堪称“第一国印”。

如今,新中国第一枚国印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印印章方形圆柄,印面边长7厘米,章体厚2厘米,柄长9.3厘米,为制作精良的黄铜铸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15个宋体印文,搭配对称严谨,镌刻隽秀端庄。

第一枚国印在设计上处处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古之国印,比如皇帝玉玺,是至高皇权的象征,往往采用上等玉石制作,奢华靡费。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本着勤俭节约的建国理念,国印的制作与中央政府所属各院、委、署以及地方政府的印信一样,一律都为价格低廉、结实耐用的黄铜铸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15个字的字体,一改印章字体多为篆体的传统,采用宋体,就是为了求其简易明了,能为更多人民群众所认识。据说国印的字体是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选定的,并经政协筹备会最终确定。可见,新中国的初建者们用心良苦,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从人民出发,一切为了人民,这是国印设计制作时的最高依据和考量。

第一枚国印到底是由谁铸造和镌刻的?当年的历史档案并没有详尽的记录。20世纪90年代末,经多方考证,确认国印的篆刻者是当时北平刻铜艺术名家,有着“铁笔圣手”之称的张樾丞先生。关于国印的铸造者,由于相关史料缺如,一直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不为人知。有人猜测,国印是中国人民印刷厂铸造的,但中国人民印刷厂铸造的印坯,都是印柄与印体一体浇铸,而国印的印柄、印体却是分开铸造,再套螺丝扣旋接而成的。据镌刻家张樾丞的儿子张幼丞回忆说,国印是在北京琉璃厂一个小厂现铸的。

2021年4月1日,当年北京琉璃厂谢平铜铺的掌柜——谢平的子女,带着相关档案、回忆材料,以及知情人士的证明材料,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证明新中国第一枚国印就是在父亲的店铺——谢平铜铺铸造完成的。至此,一段尘封七十余年的往事才得以展示在世人面前。

谢平,1904年10月出生在北京房山磁家务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境的艰难让他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20多岁时他进京到前门同发盛,学习铜制文房铸造手艺。出徒后,在琉璃厂附近开了一家铜铺,取名“谢平铜铺”,承接各种铜制图章和文房用品的制作。20世纪30年代,在谢平兢兢业业的不断经营下,铜铺的规模得以扩大,搬到皈子庙19号,现在的樱桃胡同8号院内,徒弟也增加至十几个人。由于手艺精湛,做工精良,谢平铜铺在琉璃厂渐渐站稳脚跟。解放前,它是琉璃厂附近唯一一家铜铺,长期为荣宝斋等京城各大商铺供应图章、笔帽、笔架、墨盒、镇尺、仿圈等铜制文房用品。不仅如此,铜铺的产品还远销到山西、沈阳、呼和浩特、西安等地。

国印以及中央人民政府所属和下属机构的治印事宜,早在1949年6月就在周恩来的亲自指示下,邀请各方专家讨论制定各项镌铸细则。但是由于兹事重大,经过多方征询,并不断讨论修订,直到1949年10月27日上午,镌铸印信的批示件才最终送至毛泽东、周恩来处,并得到他们的亲笔批示。批示件明确了包括第一枚国印在内的45枚政府印信的具体镌铸细则。档案显示,第一枚国印的启用时间是1949年11月1日,也就是说,国印从交付镌铸到铸刻完成并上交启用,只用了短短的五天时间,真可谓是时间紧迫。

刻印首先要完成的就是铜胎铸造任务,作为政府印信筹备成员的柴峻沛,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谢平铜铺的掌柜谢平师傅。

柴峻沛在新中国成立前,长期在北平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在前门廊坊头条劝业场后门开了一家刻字店,用给人篆刻图章,作为身份掩护。与谢平的相识,起初是缘于图章篆刻的业务往来。

谢平的子女回忆说,母亲曾经告诉他们,抗战时期,柴峻沛遭到日本兵追捕,受到敌人的严刑拷打,是父亲出钱参与了对柴峻沛的营救。谢平的徒弟们说,柴峻沛是彭真线上的人,是地下工作者。师傅曾经救过他。

此后,两人的关系渐渐亲近起来。谢平的徒弟周脉禹回忆说,柴峻沛和师傅的关系极好,他就像长在铜铺里一样,经常待在谢平铜铺。

与谢平相处久了,柴峻沛发现,谢平不仅有民族正义感,危难时刻敢于挺身而出施以援手,而且他为人随和善良,对待徒弟和街坊四邻都是很好的。他从来不以掌柜自居,总是和徒弟们干在一起。因为经常要处理一些杂事,他常常吃在最后,虽然是掌柜,却啃徒弟们掰剩下的窝头。街坊邻居谁家有了难处,谢平也总是尽力帮衬,而且从不张扬。

谢平是街坊邻居眼里的好人,是徒弟眼中的好师傅、好掌柜。柴峻沛信任谢平,对他的人品从心底里认可,再加上谢平有一手制铜的好手艺,因此,在筹划国印铸造人选时,柴峻沛毫不犹豫地推荐了他。

谢平的长女谢淑珍回忆说,她亲眼见到父亲浇铸国印的方章和印柄,国印是正方形的,是黄铜做的。

浇铸国印的材质和尺寸要严格按照中央人民政府的镌铸要求。铜铺接到任务后就紧锣密鼓地干了起来。先做出印章章体及印柄的模具。国印虽为铜制,但并非纯铜,而是以黄铜为主的合金材料。这种材料并无具体配方,都是谢平根据对硬度、亮度、颜色的要求,凭借多年经验,一点一点勾兑出来的。为了使国印更加坚固耐用,谢平特意多兑了一些铵,这样会增加印章的密度和黏度,浇铸出的印坯质地更为坚硬。他亲自将合金铜料送入熔炼炉中高温熔化,浇筑出印体和印柄的毛坯。毛坯浇铸完成后,再和徒弟们一起反复打磨成型,并精心地将印体和印柄套螺丝扣旋接成完美的一体。这样,一枚铜胎精细,制作精良的国印铜坯就制作完成了。

铜坯完成后,迅速交到同古堂的篆刻名家张樾丞的手里。这位曾经给末代皇帝溥仪、鲁迅等名人篆刻过图章的刻印名家,把自己反锁在工作间里,用整整两天的时间完成了写字样印底、执刀镌刻等各道工序,并在刻印阳文的细节打磨上下足了功夫,刻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15个宋体大字隽秀清晰,舒展大气。

国印上交前,按照特殊规定,不能打样留底。铜铺在铸造时,在印章的四角都留有高台,待上交国印那天,才磨平、开封。新中国第一枚国印就在这种秘密的状态下镌铸完成了。

谢平的徒弟们回忆说,当时,铜铺不仅承接了国印一枚印章的铸造,从中央到地方,包括中央首长的印章铜胎,都是在铜铺制作完成的,一共四十多枚。每一枚印章都套在一个白铜盒子里,做工十分精美。

以后的日子里,谢平的儿女们时常听到父母,以及父亲的徒弟们说起,铸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印、中央首长们的印章,尺寸、重量都不一样……然而,他们听到父母和叔叔们说得最多的却是——“保密”两个字。

新中国成立后,谢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1954年,谢平铜铺承接了苏联展览馆(今北京展览馆)顶端五角星及周围大小星球的制作。它们都是用黄铜板经由模具敲打成型,再用手工焊接并镀金。谢平的手艺严谨娴熟,五角星和大小星球完全看不到焊接痕迹,既美观又坚固,显示了老一辈匠人的高超技艺。谢平不仅技术了得,还善于思考和钻研。他研发了财务部门用来显示年月日的转轮。转轮的发明为每天需要填写日期的单据免去了手写的麻烦,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差错。这项发明受到政府嘉奖,谢平也因此荣获先进工商业者的称号。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为最高国家权力执行机关。至此,包括新中国第一枚国印在内的210枚政府印信完成了历史赋予它们的使命。1959年5月,这些印信交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永久珍藏。如今,新中国第一枚国印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第一国印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决议的诞生,它一次又一次行使神圣的使命,在国家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的第一国印由于使用频繁,已经磕损、生锈、变旧,铜制的印面早已染成了红色,连印体侧面和背面也有印泥残留的痕迹。看到国印,就仿佛看到了共和国初创期火热繁忙的建设历程。

(作者:梁彬,系《新华文摘》编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