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对外文化交流打开新格局

发布时间: 2021-01-11 09:01:18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作者: 陈妙然 | 责任编辑: 秦金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近几年,特别是不平凡的2020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探索了新路径,打开了新格局。各新闻出版单位走出去的脚步在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中,越发坚定。结合走出去的丰硕实践成果,《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多家新闻出版单位相关负责人和业界专家,以展示新闻出版业昂首走出去的坚实步伐。

欣赏借鉴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

浪漫的西方绘画艺术,你有想过能在60分钟里掌握吗?上海书画出版社最新一期的微信公众号中,以图文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告诉读者《1小时,从小白到画家?你可以!》。

这仅是上海书画社为用户了解西方艺术世界开辟的一个小窗口,却凝聚着匠人心血。社长王立翔介绍,新媒体虽新,但每篇推送幕后操刀的都是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以此来保证敞开的每一扇文化交流窗口,都蕴含着专业精神。

着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必须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对彼此文化文明的理解、欣赏和借鉴。

“在中国文化中,书画艺术品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内涵的融物质与精神为一体的中华瑰宝。”上海书画社总编办主任吴迪认为,“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从宏观上讲,我们要以国家战略的高度去看待并从事中国文化走出去工作。从微观上说,我们要视野开阔,以耐心、细致、负责任的态度向外方全面展示我们历史悠久、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艺术。”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当前出版业走出去已不局限于传统的版权输出,“用文化交流引领文化商贸,以文化商贸拓展文化影响”的理念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黑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与俄罗斯出版社及出版发行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梁昌介绍道,公司致力于建设“边疆文化港口”,发挥多家“国门书店”作用,推出一系列文化活动,促进中俄两国人文交流。

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既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又是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

积极参与国际书展是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展场上不时刮起一阵阵“中国旋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范军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以来我国组织出版发行机构先后参加了58个国际书展,足迹遍布五大洲。

增进理解介绍阐释中国理念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介绍阐释中国理念、中国道路、中国主张,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断增进理解、扩大认同。

“学术出版居于出版业的顶端,是一个国家思想创新、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最直接体现。”北京大学出版社版权部主任谢娜说。

共赢来自合作,交流促进认同。

据谢娜介绍,在合作伙伴上,北大社确定了“选择重点对象,加大加深合作”的方针。在出版领域对口的基础上,积极与国际一流出版社合作。

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以更自信的心态、更宽广的胸怀,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是对外交流应有的姿态。对于出版社而言,优秀的作者则是绽放该姿态的源头活水。

北大社《中华文明史》英文版的成功输出便是直接得益于主编袁行霈教授奔走于世界各地的大力推动。

“推动学术出版走出去,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谢娜说,“树立图书国际品牌与提升作者国际认知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将一批批中国学者介绍给海外读者,不仅建立起中国出版的品牌,也建立起中国学术的品牌。”

对此做法,范军表示赞赏。他认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要充分发挥出版智库的作用,应有计划地起用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东西方文化的知华友华人才。为有效增进彼此间理解与认同,他还建议尽快建立出版走出去效果专业评估系统,对受众接受情况进行研判。

国之风采着重讲好党和人民的故事

着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特别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血肉联系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

由一份发行60万份的英文报纸,转型为一个全球全媒体用户数超过2亿的媒体集团,英文客户端用户涵盖140余个国家和地区……

影响力不断扩大,但《中国日报》始终坚持导向为魂,把核心报道成效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首要检验指标。“努力把《中国日报》打造成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球重要英文平台。”这是《中国日报》副总编辑孙尚武一直强调的。

中国日报社通过建立每周核心报道策划机制,组建专门队伍,将“Xi's moments”(学习时代)打造成全媒体传播的品牌栏目,并根据全平台媒体的不同特点和定位实行差异化传播。

纸媒转型升级,出版主业挺拔,讲好中国故事的声音越发嘹亮。

据范军介绍,近年来,不管是版权输出还是出版物产品出口,其输出内容结构均不断优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讲故事》等一大批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出版物在海外大量发行,引发众多国际大型出版传媒机构的关注;《战“疫”日记》《最美逆行者》等一批讲述我国抗疫故事、抗疫中国方案的输出,加强公共卫生合作、加快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理念,提振了合作信心、凝聚了世界共识、联通了民心民意。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5月,累计有500多家我国出版企业相继在境外建立分支机构,与海外主流机构合资合作,出版发行我国优秀的出版物,帮助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国的认识。

读懂中国搭建有效互通桥梁

着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要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坚持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多运用对方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搭建起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有效互动交流的桥梁,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命题,疫情之下,全世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疫情给出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业界经此大考,不但没有‘烤’煳,还‘烤’出了香气。”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说。

“香气”源自变局下的云思维。

马不停蹄网上布展,联系各国开展云上会议……疫情下的出版业很忙,但一切都有条不紊。

疫情不会阻隔我们与世界的互通。特殊时期,更要主动搭建沟通桥梁。

2020年9月,第27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首次移师线上,以云书展的方式赢得了海内外读者的喝彩。

“我们与国际出版社密切合作,举办了云首发、云签约等一系列推广销售活动,在变局中开新局。”陆彩荣说。

在出版战疫中,中国外文局努力在云端开新局,搞了30场抗疫国际云活动,实现了图书版权输出709项。

陆彩荣说:“建设文化强国是我们奋斗的重要目标。出版人要善于从危机中发现新机,与此同时要固化实践成果,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搭建新的平台,实现新的发展。”

动人的中国故事要让外国友人听得到,更要听得懂。

邀请外籍主播观察解读中国故事、运用Vlog形式解读两会,都是《中国日报》传播中国声音的创新尝试,“一图胜千言”。

梁昌表示,如果说将展现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做精做活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入场券,那么量体裁衣,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读者偏好策划开发外向型图书则是打开版贸市场的金钥匙。

对于未来出版业将如何更好地走出去,范军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出版走出去应从对外传播进一步转向对外交流与合作。不仅关注“我要说什么”,也要倾听受众“想知道什么”。

此外,他还提出建议,“十四五”时期,我国出版物应进一步走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尤其要采取一国一策分众化方式,依据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策略。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可采取政府推动、企业主营、市场运作的方式;对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可以政府为主、企业为媒介,侧重于非贸易方式;对多数能够直接阅读中文出版物的海外华人华侨地区,多采取出版物直接出口的方式;对其他在中文方面存在语言障碍的地区,应以版权贸易为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