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全国人大代表苏伯民:建议将文物保护认定为独立学科

发布时间: 2020-05-27 13:37:3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李芳 | 责任编辑: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 受访者供图

“当前,我国仍存在着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短缺的突出矛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尚未建立独立的文物保护学科。”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建议,将文物保护认定为独立学科。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就文物保护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物保护要依靠科技”。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云岗石窟时再次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近年来,我国在文物保护投入的资金力度逐年加大,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濒临危险的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而之所以提出“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短缺”的观点,苏伯民认为,这是基于对未来文物保护需求的考虑。而造成文物保护人员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国尚未建立独立的文物保护学科。

目前,国内文物保护人才培养的现状如何?

苏伯民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物研究和修复经费投入的逐年增多,为满足文物保护人才的需求,国内相继有几十所高校设立了文物保护或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使文物保护发展需要和人才缺乏的矛盾得以部分缓解。

不过,这些专业往往是挂靠于历史、考古、美术或材料等学科下的自设研究方向,没有统一归属于某个一级学科范围内,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学科代码。这种学科培养模式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性,且社会认知度不够广泛,并不能完全满足专业研究和文博机构对文物保护人才的需要。

在现实需求上,认定文物保护为独立学科已显得迫在眉睫。那么,在可行性方面,文物保护是否已具备成为独立学科的条件呢?

苏伯民表示,根据世界文物保护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判断,文物保护已经具备独立学科的必需要素,包括自成体系的学科思想、学科研究方法、学科基础理论以及学科应用技术等。在此意义上,文物保护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一些国家科学与技术体系中已经具有较为明确的定位,如欧美称之为“保护科学”,日本、韩国称之为“文化财保存科学”等。

在具体实践、应用上,文物保护专业应该按照什么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呢?

苏伯民提出,文物保护就其应用特点来说,包含两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一是培养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人员,主要目标是培养能够发现并解决文物保护领域科学问题的研究人员,研究领域包括文物的材质分析及工艺复原、病害机理、保护方法和材料研发等;另一类为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某类文物保护的基础理论知识,重点研究和学习某类文物修复技术,如壁画修复、油画修复等。

“将文物保护认定为独立学科”的建议,苏伯民已经连续在两会上提了两年。

“目的就是希望国家重视起来,因为实在太重要了,”他建议尽快启动将文物保护认定为独立学科的调查和论证工作,围绕文物保护发展所需要的文化遗产管理和规划、文物劣化研究、文物材料和工艺分析、文物保护材料、文物遗产监测技术、各类文物修复技术、考古现场信息提取和应急保护技术、文物数字化、文物安消防装备和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文物保护独立学科下设立相关研究方向,鼓励各高校根据自身优势和文物保护需要设立相关专业,制定规范的培养方案,培养文物保护人才,对保护好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分享到: